中医药网|中华中医药网|中医理论|中医药常识 功效与作用内容页

泽兰 (地瓜儿苗、地笋、甘露子、方梗泽兰HERBA LYCOPI)

2024-05-08 20:15:41 功效与作用

《中国药典》:泽兰

拼音注音: Zé Lán

别名:地瓜儿苗、地笋、甘露子、方梗泽兰

英文名 HERBA LYCOPI

本品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. var.hirtus Regel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、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,晒干。

性状

本品茎呈方柱形,少分枝,四面均有浅纵沟,长50~100cm,直径0.2~0.6cm。表面黄绿色或带绿色,节处紫色明显,有白色茸毛;质脆,断面黄白色,髓部中空。叶对生,有短柄;叶片多皱缩,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,长5~10cm;上表面黑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密具腺点,两面均有短毛;先端尖,边缘有锯齿。花簇生叶腋成轮状,花冠多脱落,苞片及花萼宿存,黄褐色。无臭,味淡。

贮藏

置通风干燥处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略洗,润透,切段,干燥。

归经

归肝、脾经。

性味

苦、辛,微温。

功能主治

活血化瘀,行水消肿。用于月经不调,经闭,痛经,产后瘀血腹痛,水肿。

用法用量

6~12g。

摘录 《中国药典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泽兰

拼音注音: Zé Lán

别名:虎兰、龙枣(《本经》),虎蒲(《别录》),小泽兰(《雷公炮炙论》),地瓜儿苗(《教荒本草》),红梗草(《滇南本草》),风药(《纲目》),奶孩儿(《纲目拾遗》),蛇王草、蛇王菊、捕斗蛇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接古草(《植物名汇》),地环秧、地溜秧(《河北药材》),甘露秧(《中药材手册》),草泽兰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

出处

《本经》

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茎叶。夏、秋间茎叶茂盛时,割取全草,去净泥沙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山野的低洼地或溪流沿岸的灌木丛及草丛中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,高40~100厘米。地下根茎横走,稍肥厚,白色。茎直立,方形,有四棱角,中空,表面绿色、紫红色或紫绿色,光滑无毛,仅在节处有毛丛。叶交互对生;披针形,陕披针形至广披针形,长4.5~11厘米,宽8~85毫米,先端长锐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租锐锯齿,有时两齿之间尚有细锯齿;近革质,上面略有光泽,无毛,下面密被腺点,无毛或脉上疏生白柔毛;叶柄短或几无柄。轮伞花序腋生,花小,多牧;苞片披针形,边缘有毛;萼钟形,长约4毫米,先端5裂,裂片狭披针形,先端长锐尖;花冠白色,钟形,稍露出于花萼,长4.5~5毫米,外面有腺点,上唇直立,下唇3裂,裂片几相等;能育雄蕊2;子房矩形,4深裂,着生于花盘上,花柱顶端2裂,伸出。小坚果扁平,长约1毫米,暗褐色。花期7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
本植物的根茎(地笋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
性状

干燥的全草,长30~40厘米。茎四方形,直径2~5毫米,节明显,表面黄褐色或微带紫色,每侧面有一纵沟。质轻脆,易折断,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。叶对生,多皱缩,披针形,边缘有粗锯齿,暗绿色或微带黄色。有的叶腋间簇生小花,成轮状。气无,味淡。以叶多、色绿、不破碎、茎短、质嫩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

地瓜儿苗全草含挥发油、葡萄糖甙、鞣质和树脂,还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、皂甙、葡萄糖、半乳糖、泽兰糖、蔗糖、棉子糖、水苏糖、果糖。果实含葡萄糖、半乳糖、泽兰糖、蔗糖、棉子糖、水苏糖。

毛叶地瓜儿苗也含挥发油和鞣质。

药理作用

地瓜儿苗全草制剂有强心作用。

炮制

拣去杂质,除去残根,喷水稍润,切段晒干。

《雷公炮炙论》:"泽兰,须细锉之,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,令干用。"

归经

入肝、脾经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行肝、脾二经。"
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小肠经。"

性味

苦辛,微温。

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微温。"

②《吴普本草》:"神农、黄帝、岐伯、桐君:酸,无毒。李氏:温。"

③《别录》:"甘,无毒。"

④《药性论》:"味苦辛。"

注意

无瘀血者慎服。
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防己为使。"

②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虚枯秘者禁用。"

功能主治

活血,行水。治经闭,症瘕,产后瘀滞腹痛,身面浮肿,跌扑损伤,金疮,痈肿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乳妇内衄,中风余疾,大腹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,骨节中水,金疮,痈肿疮脓。"

②《雷公炮炙论》:"能破血,通久积。"

③《别录》:"产后、金疮内塞。"

④《药性论》:"主产后腹痛,频产血气衰冷成劳,瘦羸,又治通身面目大肿,主妇人血沥腰痛。"
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通九窍,利关脉,养血气,破宿血,消症瘕,产前产后百病,通小肠,长肉生肌,消扑损瘀血,治鼻洪吐血,头风目痛,妇人劳瘦,丈夫面黄。"

⑥《医林纂要》:"补肝泻脾,和气血,利筋脉。主治妇人血分,调经去瘀。"

⑦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蛇伤,散毒疮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
复方

①治经候微少,渐渐不通,手足骨肉烦痛,日就羸瘦,渐生潮热,其脉微数:泽兰叶三两,当归、白芍药各一两,甘草半两。上为粗末。每服五钱匕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滓温服,不以时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泽兰汤)

②治经闭腹痛:泽兰、铁刺菱各三钱,马鞭草、益母草各五钱,土牛膝一钱。同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
③治产后水肿,血虚浮肿:泽兰、防己等分为末。每服二钱,酸汤下。(《随身备急方》)

④治产后阴翻,产后阴户燥热,遂成翻花:泽兰四两,煎汤熏洗二、三次,再入枯矾煎洗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
⑤治小儿褥疮:嚼泽兰心封之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⑥治疮肿初起,及损伤瘀肿:泽兰捣封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
⑦治痈疽发背:泽兰全草二至四两,煎服;另取鲜叶一握,调冬蜜捣烂敷贴,日换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⑧治蛇咬伤:泽兰全草二至四两,加水适量煎服;另取叶一握捣烂,敷贴伤口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各家论述

①《纲目》:"兰草走气道,泽兰走血分,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,正如赤白茯苓、芍药,补泻皆不同也,...又《荀子》云,泽、芷以养鼻,谓泽兰、白芷之气芳香,通乎肺也。"

②《本草经巯》:"泽兰,苦能泄热,甘能和血,酸能入肝,温通营血。佐以益脾土之药,而用防己为之使,则主大腹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,骨节中水气。《日华子》…《药性论》…总其泄热和血,行而带补之能也。"

③《本草通玄》:"泽兰,芳香悦脾,可以快气,疏利悦肝,可以行血,流行营卫,畅达肤窍,遂为女科上剂。"

④《本经逢原》:"泽兰,专治产后血败、流于腰股,拘挛疼痛,破宿血,消癥瘕,除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。《本经》主金疮痈肿疮脓,皆取散血之功,为产科之要药。更以芎、归、童便佐之,功效胜于益母。"

⑤《本草求真》:"泽兰,虽书载有和血舒脾、长养肌肉之妙,然究皆属入脾行水,入肝治血之味,是以九窍能通,关节能利,宿食能破,月经能调。癥瘕能消,水肿能散,产后血淋腰痛能止,吐血、衄血、目痛、风瘫、痈毒、扑损能治。观此,则书所云舒脾和血,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,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,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,则消中有补,不致损真,诚佳品也。"

⑥《本草正义》:"泽兰,产下湿大泽之旁,本与兰草相似,故主治亦颇相近。《本经》大腹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,骨节中水,皆苦温胜湿之功效,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。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,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。惟《本经》所谓乳妇内衄,颇不可解,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。《别录》内塞,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。甄权谓治产后腹痛,固苦温行瘀之功,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,成劳瘦羸,妇人沥血腰痛,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。然通利之品,能走未必能守,此当以意逆之,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。"

备注

除上述品种外,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同属植物作泽兰入药,如山东有用毛叶地瓜儿苗和台湾地瓜儿苗;吉林用小花地瓜儿苗、狭叶地瓜儿苗和朝鲜地瓜儿苗;新疆则用欧地瓜儿苗

在长江以南各省尚有以菊科泽兰属植物如华泽兰(植物形态参见"广东土牛膝"条)、山兰(植物形态参见"秤杆草"条)、兰草(植物形态参见"佩兰"条)的全草作泽兰使用。

摘录 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泽兰

拼音注音: Zé Lán

别名:虎兰、龙枣、水香、小泽兰、虎薄、地瓜儿苗、红梗草、风药、奶孩儿、蛇王草、蛇王菊、捕斗蛇草、接古草、地环秧、甘露秧、矮地瓜儿苗、野麻花

英文名 Hiraute Shiny Bugleweek Herb, Herb of Hirsute Shiny Bugleweed

出处
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1.《吴普本草》:泽兰,生下地水旁。叶如兰,二月生,香,赤节,四叶相植支节间。三月采。

2.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泽兰须要别识雄雌,其形不同。大泽兰形叶皆圆,根青黄;小泽兰,叶上斑,根头尖。

3. 陶弘景:泽兰,今处处有,多生下湿地。叶微香,可煎油,或生泽傍,故名泽兰,亦名都梁香,可作浴汤,人家多种之,而叶小异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,茎方叶小强,不甚香。既云泽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地笋及毛叶地笋的地上部分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Lycopus lucidus Turcz.2.Lycopus lucidus Turcz. Var. hirtus Regel

采收和储藏:根茎繁殖当年,种子繁殖第2年的夏、秋季节,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。割取地上部切段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沼泽地、山野低洼地、水边等潮湿处。

生于沼泽地、水边等潮湿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
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1.7m。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,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。茎直立,不分枝,四棱形,节上多呈紫红色,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。叶交互对生,具极短柄或无柄;茎下部叶多脱落,上部叶椭圆形,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,长5-10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呈枯形,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,表面暗绿色,无毛,略有光泽,下面具凹陷的腺点,无毛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。轮伞花序多花,腋生;小苞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刺尖,较花萼短或近等长,被柔毛;花萼钟形,长约4mm,两面无毛,4-6裂,裂片狭三角形,先端芒刺状;花冠钟形白色,长4.5-5mm,外面无毛,有黄色发亮的腺 点,上、下唇近等长,上唇先端微凹,下唇3裂,中裂片较大,近圆形,2侧裂片稍短小;前对能育雄蕊2,超出于花冠,药室略叉开,后对雄蕊退化,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,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,仅有花丝、花药的残良;子房长圆形,4深裂,着生于花盘上,花柱伸出于花冠外,无毛,柱头2裂不均等,扁平。小坚果扁平,倒卵状三棱形,长1-1.5mm,暗褐色。花期6-9月,果期8-10月。

本变种与正种不同处在于:茎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,节上密集硬毛;叶披针形,暗绿色,两商渐尖,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,下面主要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,边缘具锐齿,并有缘毛。

栽培
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。在6、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。耐寒,不怕水涝,喜肥,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,以选向阳、土层深厚、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;不宜在干燥、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。

栽培技术 用根茎或种子繁殖。生产上以根茎繁殖为主。根茎繁殖:在采挖根茎时,选色白、粗壮、幼嫩的根茎,切成10-15cm长小段,按行距30-45cm,株距15-20cm,立即栽种,每穴栽2-3段,覆土厚5cm,稍镇压后浇水。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,春种10d左右出苗。每1hm2用种量750-900kg。种子繁殖:种子采收后,于3-4月间条播,行距30cm,播后覆土,稍加镇压。种子发芽率50%-60%。土壤温度在17-20℃左右,有足够的温度播种后,约10d左右出苗。每1hm2播种量3.75kg。

田间管理 幼勒期注意除草、松土。当苗高30cm,封垄以后,可以不乾地除草,但此时应注意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苗高10-15cm及第1次收割以后,都应进行追肥,施用腐熟人畜粪水,或施用硫酸铵每1hm2 225-300kg。种植2-3年后,植株丛生,应行翻栽。

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,可用敌锈钠200-300倍液,加少许合成洗衣粉,喷雾防治。虫害有尺蠖,6、7月发生,可用90%敌百虫800-1000倍液喷雾。紫苏野螟。幼虫为害叶部,北京于7-9月间出现,防治方法:清园,处理残株,收获后翻耕土地,减少越冬虫源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(1)地笋 茎呈方形,四面均有浅纵沟,长50-100cm,直径2-5mm,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,节明显,节间长2-11cm;质脆,易折断,髓部中空。叶对生,多皱缩,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,边缘有锯齿,上表面黑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有棕色腺点。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,花冠多脱落,苞片及花萼宿存。气微,味淡。

(2)毛叶地笋 茎节及叶面上密被硬毛,余均与地笋相似。

以质嫩、叶多、色绿者为佳。

显微鉴别 (1)地笋 叶表面观;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,有少数非腺毛,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。非腺毛,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。非腺毛1-5细胞,表面隐现疣状突起,长75-360μm,叶脉上的毛长可达520μm,基部细胞较宽,直径32-80μm,并有少数腺毛,腺头1-2细胞,直径16-28μm,柄单细胞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腺鳞较多,头部直径55-80μm,6-8细胞,亦有少数单细胞头腺毛,叶脉上非腺毛较多,长80-520μm,表面有疣状突起。气孔直轴式。

茎表面观:表皮细胞长方形,角质层有纹理;腺毛头部1-2细胞,柄单细胞;腺鳞头部直径角质层有纹理;腺毛头部1-2细胞,柄单细胞;腺鳞头部直径56-60μm,6-8细胞。气孔稀少。偶见非腺毛。

(2)毛叶地笋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,非腺毛较多,1-5细胞,长45-495μ,基部直径32-50μm,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突起,并有腺毛。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,腺毛较多,主脉及侧脉上均有众多非腺毛,3-6细胞,长62-600μm;腺鳞头部直径64-72μm。气孔直轴式。

茎表面观:表皮细胞多角形或长方形,角质层隐现纹理。有腺毛及腺鳞。单细胞非腺毛长20-28μm,茎的棱处有少数多细胞非腺毛,长可达750μm,表面亦有疣状突起。

化学成分

1.葡萄糖(glucose),半服糖(galactose),泽兰糖(lycopose),水苏糖(stachyose),棉子糖(raffinose),蔗糖(sucrose)[1,2],另含虫漆蜡(lacceroic acid),白桦脂酸(betulinic acid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β-谷甾醇[3]。

2.毛叶地笋 全草含挥发油和鞣质[4]。

药理作用

地瓜儿苗全草制剂有强心作用。两种泽兰,地瓜儿苗及毛叶泽兰全草的水浸膏,2g/kg 腹腔注射,均可使模拟航天飞行中失重引起血瘀的兔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,4g/kg 灌胃,连续4g天,对兔异常的血液流变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,使血液粘度、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。

炮制

拣去杂质,除去残根,喷水稍润,切段晒干。《雷公炮炙论》:泽兰,须细锉之,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,令干用。

鉴别

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:取本品粗粉100g,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进行蒸馏,所得粗挥发油用乙水硫酸钠脱水,回收乙醚得挥发油。取挥发油0.1ml溶于石油醚1ml中作供试品液。另以α-蒎烯作对照品。分别点样于硅胶G-CMC薄板上,用已烷展开,置紫外光灯(365nm)观察,供试品液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,显相同的色斑。

归经

归肝;脾经

性味

味苦;辛;性微温

注意

无瘀血者慎服。《得配本草》:血虚枯秘者禁用。

功能主治

活血化瘀;行水消肿;解毒消痈。主妇女经闭;痛经;产后瘀滞腹痛;症瘕浮肿;跌打损伤;痈肿疮毒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2g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熏洗。

复方

泽兰汤《鸡峰普济方》;泽兰汤《备急千金要方》;流鼻血方《揣摩有得集》;清魂散《产育宝庆集》

各家论述

1.《纲目》:兰草走气道,泽兰走血分,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,正如赤白茯苓、芍药,补泻皆不同也。雷斅言雌者调气生血,雄者破血通积,正合二兰主治。又《荀子》云,泽、芷以养鼻,谓泽兰、白芷之气芳香,通乎肺也。

2.《本草经疏》:泽兰,苦能泄热,甘能和血,酸能入肝,温通营血。佐以益脾土之药,而用防己为之使,则主大腹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,骨节中水气。《日华子》《药性论》总其泄热和血,行而带补之能也。

3.《本草通玄》:泽兰,芳香悦脾,可以快气,疏利悦肝,可以行血,流行营卫,畅达肤窍,遂为女科上剂。

4.《本经逢原》:泽兰,专治产后血败、流于腰股,拘挛疼痛,破宿血,消症瘕,除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。《本经》主金疮痈肿疮脓,皆取散血之功,为产科主要药。更以芎、归、童便佐之,功效胜于益母。

5.《本草求真》:泽兰,虽书载有和血舒脾、长养肌肉之妙,然究皆属入脾行水,入肝治血之味,是以九窍能通,关节能利,宿食能破,月经能调,症瘕能消,水肿能散,产后血淋腰痛能止,吐血、衄血、目痛、风瘫、痈毒、扑损能治。观此,则书所云舒脾和血,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,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。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,则消中有补,不致损真,诚佳品也。

6.《本草正义》:泽兰,产下湿大泽之旁,本与兰草相似,故主治亦颇相近。《本经》大腹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,骨节中水,皆苦温胜湿之功效,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。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,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。惟《本经》所谓乳妇内衄,颇不可解,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。《别录》内塞,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。甄权谓治产后腹痛,固苦温行瘀之功,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,成劳瘦赢,妇人沥血腰痛,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。然通利之品,能走未必能守,此当以意逆之,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。

7.《本经》:主乳妇内衄,中风余疾,大腹水肿,身面四肢浮肿,骨节中水,金疮,痈肿疮脓。

8.《雷公炮炙论》:能破血,通久积。

9.《别录》:产后、金疮内塞。

10.《药性论》:主产后腹痛,频产血气衰冷成劳,瘦赢,又治通身面目大肿,主妇人血沥腰痛。

11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九窍,利关脉,养血气,破宿血,消症瘕,产前产后百病,通小肠,长肉生肌,消扑损瘀血,治鼻洪吐血,头风目痛,妇人劳瘦,丈夫面黄。

12.《医林纂要》:补肝泻脾,和气血,利筋脉。主治妇人血分,调经去瘀。

13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蛇伤,散毒疮。

摘录 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