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网|中华中医药网|中医理论|中医药常识 经络位置图内容页

支沟穴的准确位置图图解

2024-05-09 09:43:55 经络位置图

支沟穴

调理气机,降逆除滞,清理三焦,通利腑气(根据其穴性,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肋软骨炎、肋神经炎、胸部外伤、便秘、耳鸣、耳聋、带状疱疹)。

支沟穴

支沟穴的准确位置图

支沟穴功效与作用

支沟归属手少阳三焦经,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行之经穴,五行中属火。具有清热泻火、调理脏腑、通行诸气的作用,是治疗气机失调所致诸疾之要穴,尤善治疗便秘和胁肋痛。

便秘困扰着很多的人,有的人爱吃大鱼大肉,却又缺乏锻炼,于是就体态臃肿, 并导致大便秘结。怀孕的女性大多肠道干燥,排便也不顺畅,如果吃药还有可能会伤害到胎儿。要解除便秘的烦恼,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注意调整饮食,还要经常按摩支沟穴和大肠俞穴,这样可以帮助剌激肠胃蠕动,缓解便秘。

(1)支沟是治疗便秘的要穴。《针灸神书》云:“大便闭塞不能通,气上支沟阳有功。”针刺支沟穴可振奋三焦之气,使经气宣上导下,气机顺则腑气通,故便秘之疾得愈。本穴是历代治疗便秘所用之特效穴。《杂病穴法歌》云大便虚秘补支沟。”《类经图翼》载:“凡三焦相火炽盛,及大便不通……俱宜治之(支沟)。”由此可见无论虚实所致的便秘皆可用支沟来调理,所以在临床中有支沟配丰隆治疗热秘、支沟配照海治疗阴虚便秘之经验运用。早在《玉龙歌》言:“大便秘结不能通,照海分明在足中,更把支沟来泻动,方知妙穴有神功。”故支沟是治疗便秘之特效穴,可以单独用之,或与相关穴位配用治疗各种便秘。尤其与照海穴的配用更有相辅相成的作用。

(2)支沟是治疗胁肋痛之特效穴。本穴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经穴,三焦经脉“入缺盆,布膻中,散络心包,下膈,遍属三焦。”三焦经脉广泛分布于胸胁部,根据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的理论选择本经穴位治之。支沟穴善调本经之经气,疏通经脉,故用之是有效的对症治疗。《标幽赋》言:“胁痛肋痛针飞虎。”今人有“胁肋支沟取”之用。

(3)支沟还常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。带状疱疹在中医学中称为“蛇串疮”“蜘蛛疮”“缠腰火丹”等,在临床中常见,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一般治疗较为缓慢,用支沟穴,可有较好的作用,一般多配合在疱疹区刺络拔罐,并用围刺法。用之能清泻脏腑之热,宣滞郁于肌肤的风热或湿毒,与刺络拔罐相合而用,使表里之热双清,经脉通畅,气血运行正常而痊愈。

(4)支沟是治疗胸胁胀满、腹满之效穴。本穴为行气之要穴,对于气滞不通所致的胸胁胀满、腹满腹实有甚效。这一症状的发生多因肝气郁结或腑气运转失常所致,针刺支沟穴,可疏理三焦气机,解郁通闭,使气机复于调畅,则症状而失。《肘后歌》云飞虎一穴通痞气,祛风引气使安宁。”

(5)支沟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。本穴应用广泛,还可用于治疗一些其他疾病,如咽肿、目赤肿痛、落枕、颈椎病、月经不调、产后乳汁分泌不足、糖尿病、瘰疬、热病、呕吐、胸膜炎等多种杂症。

支沟穴主治

便秘   耳鸣  耳聋  肩臂痛

(1)五官疾病:耳聋、耳鸣、目赤肿痛。

(2)便秘。

(3)气机郁滞疾病:腹满腹实,腰背窜痛,胸胁胀满,嗳气,瘰疬。

(4)其他:如带状疱疹,胁肋痛,呕吐,落枕,颈椎病,糖尿病等。

支沟穴的准确位置

属手三焦经经脉的穴道,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,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,腕背横纹上3寸,尺骨与桡骨之间。

直刺0.5-1寸。可灸,但较少用之。

支沟穴位置取穴

正坐,手平伸,屈肘,掌心向自己,肘臂弯曲约成90°。用另一手轻握手腕 下,大指在内侧,四指弯曲置于外侧, 食指指尖在阳池穴上,那么小指指尖所在位置即是支沟穴。

支沟穴按摩方法及功用

中指指尖垂直下压,揉按穴位,会有酸、痛的感觉。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, 每次左右各揉按1〜3分钟,先左后右。

治疗功用:清利三焦,通腑降逆。

支沟穴配伍及功效作用

便秘丨配伍穴位:支沟穴、大横穴

疾病概述:便秘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,间隔时间延长;或排便次数正常,但粪质干燥,排出困难;或粪质不干,排出不畅。可伴腹胀、腹痛、食欲减退、嗳气反胃、大便带血等症。

按摩顺序与技法:可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压支沟穴20次,接着按摩大横穴3分钟。

其他病症配伍穴位

肋骨神经痛丨旬神经痛I配伍穴位:大椎穴、肩井穴、支沟穴 

胸胁胀满丨配伍穴位:神封穴、膻中穴、阳陵泉穴、支沟穴

(1)支沟配丰隆治疗热秘。

(2)支沟配照海治疗血虚便秘。

(3)支沟配足三里治疗气虚便秘。

(4)支沟配气海治疗虚寒性便秘。

(5)支沟配阳陵泉、内关治疗胁肋痛。

(6)支沟配听宫、听会、翳风治疗耳聋、耳鸣。

(7)支沟配阳陵泉、足临泣治疗带状疱疹。

(8)支沟配劳宫治疗腰背疼痛。

(9)支沟配八邪、中渚治疗手指不能屈伸。

支沟穴禁忌

支沟是调节气机失调的要穴,临床以清利三焦,通利腑气为用,故宜泻、宜调,不宜补。

支沟穴古籍摘要

(1)《针灸甲乙经》:暴瘖不能言,支沟主之;咳,面赤热,支沟主之;马刀肿痿,目痛,肩不举,心痛榷满,逆气,汗出,口噤不可开,支沟主之;热病汗不出,互引,颈嗌外肿,肩部酸重,胁腋急痛四肢不举,痂疥,项不可顾,霍乱,男子脊急目赤,支沟主之。

(2)《肘后歌》:两足两胁满难伸,飞虎神针七分到。

(3)《标幽赋》:胸满腹痛刺内关,胁疼肋痛针飞虎。

(4)《类经图翼》: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、胁肋疼痛者,俱宜泻之。

(5)《医宗金鉴》:支沟中恶卒心痛,大便不通胁肋痛,能泻三焦相火盛,兼治血脱晕迷生。

(6)《玉龙赋》:照海、支沟,通大便之秘;肚疼秘结,大陵合外关与支沟。

(7)《胜玉歌》:腹疼秘结支沟穴。

(8)《杂病穴法歌》:大便虚秘补支沟。

(9)《针灸神书》:大便闭塞不能通,气上支沟阳有功。

(10)《黄帝明堂经》:支沟,主咳,面赤热。目痛,肩不举,逆气,汗出,口噤不开。热病汗不出,肩臂酸重,胁腋急痛,项不可顾。霍乱。目赤,暴瘖不能言。

(11)《针灸铜人腧穴图经》:热病汗不出,肩臂酸重,胁腋痛,四肢不举,霍乱呕吐,口噤不开。

(12)《针灸大成》卷七:主热病汗不出,肩臂酸痛,胁腋痛,四肢不举,霍乱呕吐,口噤不开……妇人妊脉不通,产后血晕,不省人事。

(13)《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》:胁下肋边者,刺阳陵而即止,应在支沟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