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冲穴
疏肝郁,理肝气,通肝经,益肝虚(根据其穴性,本穴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头痛、面瘫、高血压、膈肌痉挛、咽喉肿痛、失眠、癫痫、精神类疾患、妇科病症等)。
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
太冲穴功效与作用
太冲归属足厥阴肝经,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,在五行中属土,又为原气所过和留止之原穴。具有疏肝解郁、潜阳息风、理气调血的作用。主治作用广泛,是临床常用穴,无论肝实证,肝虚证均可用之。
本穴首见于《灵枢•本输》。“太”,大的意思;“冲”,要冲,重要的部位。本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、原穴,为冲脉之支別处,肝主藏血,冲为血海,肝与冲脉,气脉相应合而盛大,故名“太冲”。
日常生活中,我们有可能遇到一些脾气暴躁,动不动就大动肝火。中医认为,肝为“将军之宫”,主怒。在生气发怒的时候,体内能量往往走的是肝经的路线。因此 人在生气发怒时,肝也会多少受到影响,作为肝经上的太冲穴就会出现异常现象,脾气不好,经常生气、动怒的人,不妨多多按摩一下太冲穴,能效化解心中怒气,疏解情绪。
(1)太冲是治疗妇科疾病之常用要穴。肝藏血,主疏泄,具有调节血量的作用,若肝不藏血,疏泄失职,冲任失调,则见妇科诸症,与妇人经、带、胎、产相联系,太冲为肝经之原穴,具有疏肝解郁、清泻肝火、调补肝血的作用,临床用于月经不调、崩漏、痛经、经闭、带下、恶露不下等妇科病。
(2)太冲是泌尿系统疾患之常用穴。足厥阴肝经环叨器,抵小腹,和生殖泌尿系统联系密切。尿液的正常排泄,与肾的气化和膀胱的制约功能相关,而膀胱的制约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关,又因肝肾同源、肝肾相生,故生殖泌尿疾患多责之于肝肾。本穴是本经原气所留,所以当肝脉失调,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的癃闭、淋证、遗尿、疝气均可用之。
(3)太冲是治疗高血压、眩晕、头顶痛等病症之要穴。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,肝经真气之所汇,当针刺泻之既能平肝降逆,通经行瘀,又能平肝息风,临床常和风池、百会、曲池相配平肝潜阳,清热息风,凡因肝火旺盛,风阳升动所致的头顶痛、眩晕、耳鸣、耳聋、高血压皆能治疗。临床针刺时多向涌泉方向透刺,以滋水涵木,取滋补肝肾之阴、治病求本之意。这样可达标本兼治、虚实并调,既可平肝潜阳息风,迅速起效,又达治病求本之目的。
(4)太冲是治疗咽喉肿痛、面瘫、颞颌关节紊乱症之特效穴。上述疾病用太冲治疗是根据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之用。足厥阴肝经“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,又从目系下颊里,环唇内”。故治疗上述疾病特效,在历代有相关之记载。《百症赋》言太冲泻唇歪以速愈。”《标幽赋》言:“心胀咽痛,针太冲必除。”
(5)太冲是治疗肝胃不和之病有效穴。肝经“夹胃”而行,与此紧密联系,又因太冲在五行中属土,为木经之土穴,有疏肝调中的作用,肝脾同调,是疏肝和胃之要穴,对肝胃不和之胃痛、胃胀、呃逆、呕吐、嗳气皆有甚效,是临床相关疾病首选穴。
(6)太冲是治疗肝胆疾病之常用穴。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、原穴,“五脏六腑有疾皆収其原”,故可用于治疗与肝胆相关的疾病,如胆诞炎、口苦、胁痛、脂肪肝、肝炎等。
(7)太冲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。本穴治证广泛,难以尽述其功效,凡因肝郁、肝气、肝火、肝风之病皆可取用,如目赤肿痛、青肓、迎风流泪、面肌痉挛、中风、癫狂痫、惊风、脏躁、郁证、闭证、躁狂症、阳痿、早泄、阳强、遗尿、黄褐斑、痤疮等皆可运用,并常作为主穴运用。当与某些穴位合用时,疗效更强、作用更广,如与曲池合用,与内关合用。尤其与合谷合用,功效更加广泛,可有镇静、镇定、止痉、镇痛的作用,临床用之当灵活思辨,多能立起沉疴。
太冲穴主治
头痛 眩晕 高血压 解怒气 精液不足 遗尿 崩漏 月经不调
(1)肝经风热病证:癫狂痫,失眠,郁证,眩晕,急躁易怒。
(2)男女生殖系统疾病:月经不调,经闭,痛经,崩漏,恶露不下,阳痿,早泄,阳强,
(3)泌尿系统疾病:疝气,遗尿,小便不利,淋证,癃闭。
(4)五官疾病:耳鸣,耳聋,咽喉肿痛,目赤肿痛,迎风流泪,颞颌关节紊乱症,面瘫,面痛,面痉挛。
(5)经脉循行疾病:头顶痛,胸胁痛,腰痛,大腿内侧痛,下肢痿痹,足跗肿痛。
(6)其他:如高血压,心脏病,黄褐斑,痤疮等病。
太冲穴的准确位置
属足肝经经脉的穴道,在足背侧,第一、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。用手指沿拇趾和次趾的夹缝向上移压,到能够感觉到动脉的位置即该穴。
直刺0.5~0.8寸。可灸,但一般不用灸法。
太冲穴位置取穴
正坐,垂足,曲左膝,举脚置座椅上, 臀前,举左手,手掌朝下置于脚背,弯曲中指,中指指尖所在第一、二趾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的位置即是。
太冲穴按摩方法及功用
以食指和中指指尖垂直由下往上揉按, 有特殊胀、酸、疼痛的感觉。每次左右各按揉3~5分钟,先左后右。
治疗功用:平肝泄热,清利下焦。
太冲穴配伍及功效作用
头晕目眩丨配伍穴位:太冲穴、合谷穴、五处穴
疾病概述:头晕又称为眩晕,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。可分为两类:一为旋转性眩晕,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,以倾倒的感觉为主,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;二为一般性晕,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,以头昏的感觉为主,感到头重脚轻。
按摩顺序与技法:端坐于椅子上,一脚置于另一腿的膝盖上,用大拇指去推压脚面上的太冲穴20次;接着按压手部的合谷穴,一拿一放20次;最后用双手的食指指腹去按压头上的五处穴3分钟即可。
其他病症配伍穴位
高血压丨配伍穴位:人迎穴、大椎穴、太冲穴
耳聋丨配伍穴位:听宫穴、下关穴、太冲穴、中渚穴
(1)太冲配关元、血海、三阴交治疗月经先期。
(2)太冲配中极、膈俞、血海、三阴交治疗月经后期。
(3)太冲配肝俞、中极治疗先后不定期。
(4)太冲配气海、三阴交、隐白、血海治疗崩漏。
(5)太冲配关元、气海、隐白治疗崩漏带下。
(6)太冲配归来、三阴交、中极治疗经闭、痛经。
(7)太冲配大敦、归来、三阴交、百会治疗疝气。
(8)太冲配合谷称为“四关”穴,可起到调和气血、协调阴阳的作用,具有镇静、镇定、止痉、镇痛的功效。
(9)“四关”穴配大椎、风市治疗周身关节疼痛,痛无定处。
(10)太冲配百会治疗头顶痛。
(11)太冲配足三里、中封治疗行步艰难。
(12)太冲配内关用于一切血瘀疾病。
太冲穴禁忌
太冲处布有腓神经、第1趾背动脉,针刺时应注意避开。本穴有降低血压的作用,故低血压患者应当注意使用。本穴一般不用灸法,《循经考穴编》言其禁灸,故慎用灸法。
太冲穴古籍摘要
(1)《针灸甲乙经》卷七:痉互引善惊,太冲主之。
(2)《千金翼方》卷二十八:不得尿,灸太冲五十壮。虚劳浮肿,灸太冲百壮。
(3)《针灸大成》:四关者,太冲、合谷是也;寒热、疼痛若能开四关者,两手、两足刺之。
(4)《医心方》:主腰痛,少腹痛,小便不利,肠中悒悒,丈夫颓疝,女子少腹肿,溏泻,黄疸,癃,遗尿。
(5)《百症赋》:太冲泻唇歪以速愈。
(6)《标幽赋》:心胀咽痛,针太冲而必除。
(7)《玉龙赋》:行步艰难,刺足三里、中封、太冲。
(8)《医宗金鉴》:太冲主治肿胀满,行动艰辛步履难,兼治霍乱吐泻证,手足转筋灸可痊。
(9)《肘后歌》:股膝肿起泻太冲。
(10)《胜玉歌》:若人行步苦艰难,中封、太冲针便痊。
(11)《通玄指要赋》:且如行步难移,太冲最奇。
(12)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第一》:女子二七天葵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能有子。
(13)《杂病穴法歌》:赤眼迎香出血奇,临泣、太冲、合谷侣;鼻塞鼻痔及鼻渊,合谷、太冲随手取;舌裂出血寻内关,太冲、阴交走上部;手指连肩相引疼,合谷、太冲能救苦;七疝大敦与太冲。
(14)《素问•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》:太冲脉绝,死不治。
(15)《席弘赋》:手连肩脊痛难忍,合谷针时要太冲;脚痛膝肿针三里,悬钟二陵三阴交。更向太冲须引气,指头麻木自轻飘;咽喉最急先百会,太冲照海及阴交。
(16)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》:太冲足大趾,节后二寸中。动脉知生死,能医惊痫风,咽喉并心胀,两足不能行;七疝偏坠肿,眼目似云朦,亦能疗腰痛,针下有神功。
(17)《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》:气少血多肝之经,丈夫溃疝若腰痛,妇人腹膨小腹肿,甚则嗌干而脱尘,所生病者胸满呕,腹中泄泻痛无停,癃闭遗屉疝瘕痛,太(太冲)光(光明)二穴即安宁。
(18)《玉龙歌》:行步艰难疾转加,太冲二穴效堪夸,更针三里中封穴,去病如同用手抓。
(19)《针灸聚英》:若患者脉弦,淋溲,大便困难,四肢经脉不通,腹胀,此为肝病。倘若全身关节疼痛,则可刺太冲,调气血以利关节。
(20)《医学入门》:配大敦,治七疝;配合谷,治鼻塞、鼻痔、鼻渊。
(21)《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》:神门去心内之呆痴,应在太冲。且如行步难移,太冲最奇,应在丘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