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网|中华中医药网|中医理论|中医药常识 经络位置图内容页

听宫穴的准确位置图图解

2024-05-09 09:42:10 经络位置图

听宫穴

通经活络,祛风解表,开窍聪耳(根据其穴性,本穴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耳部疾病以及面部疾病)。

听宫穴

听宫穴的准确位置图

听宫穴功效与作用

听宫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,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之会,具有通经活络,开窍聪耳的作用,是治疗耳部疾患之要穴。

本穴首见于《灵枢•刺节真邪》。“宫”,即宫庭,意指要处。本穴在耳屏的前方,“耳者听也”,是主治耳鸣、耳聋,恢复听力的要穴,故名,别名“多所闻”“窗笼”“耳中”。

据《甲乙经》和《医学入门》,此穴位“在耳前珠子旁”。据《图考》,载于 “耳门之前”。黄学龙曰:“听宫在听会、颊车之间。余思过去经验,似以开口取听宫为宜,剌三分,灸三壮。”耳朵产生的耳鸣、重听、听力障碍等,只要长期坚持按压听宫穴,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。

(1)听宫是治疗耳疾之要穴。本穴是手足少阳、手太阳之会,手足少阳均从“耳后人耳中,出走而前”,手太阳经“入耳中”,三条经脉直接与耳朵有联系,刺之一穴,即可调理三经脉之气血,舒耳内瘀滞,使其达到通经活络,开窍聪耳的功能,故可治疗各种耳疾。在《灵枢•刺节真邪》:“夫发蒙者,耳无所闻,目无所见……刺此者,必于日中,刺其听宫,中其眸子,声闻于耳,此其输也。”《针灸大成》中言:“主失音,癫疾,心腹满,聘耳,耳聋如物填塞无闻,耳中嘈嘈憹憹蝉鸣。”可见本穴治疗耳疾是古人临床经验所得,为我们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佐证。虚实之证皆可运用,实证常配外关、侠溪、行间;虚证常配太溪、液门、足三里合用。

(2)听宫可治疗头面五官疾病。本穴位于面部,根据“腧穴所在,主治所在”的理论,可用于而部多种疾病的治疗,如口眼歪斜、牙痛、颞领关节紊乱症、三叉神经痛等,尤其对牙痛、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最佳,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止痛之效,有效率超过80%以上,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极为有效的穴位。

(3)听宫在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。本穴对漏肩风、偏头痛、落枕、坐骨神经痛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,著名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就善于用听宫治疗这类疾病,并取得显著疗效,在临床若能正确辨证运用,确有奇效。

听宫穴主治

耳鸣  耳聋  中耳炎  牙痛  癫狂病

(1)治疗耳疾:耳鸣,耳聋,聘耳。

(2)面部疾病:牙痛,颞颌关节紊乱症,三叉神经痛,面瘫,斜视,失音。

(3)其他:如落枕,漏肩风,坐骨神经痛,偏头痛,眩晕,癫狂、痫病。

听宫穴的准确位置

属于手小肠经经脉的穴道,在耳屏正中前,张口后的凹陷处。

张口,直刺0.5~1寸。临床以平补平泻法为常用,慎灸。

听宫穴位置取穴

正坐目视前方,口微张开。举双手,指尖朝上,掌心向前。将大拇指指尖置于耳屏前凹陷正中处,则拇指指尖所在的位置即是该穴。

听宫穴按摩方法及功用

以大拇指指尖轻轻揉按,每次左右各 (或双侧同时)按揉1〜3分钟。

治疗功用:聪耳开窍。

听宫穴配伍及功效作用

中耳炎丨配伍穴位:耳门穴、听宫穴、翳风穴

疾病概述:中耳炎以耳内有闷胀感或堵塞感、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。常发生于感冒后,或不知不觉中。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。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,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。

按摩顺序与技法:正坐,举起双手,指尖朝上,掌心向内,用大拇指指尖放置在耳门穴处轻压10秒钟,进而按压耳门穴附近的听宫穴1分钟;最后按压翳风穴3分钟即可。

其他病症配伍穴位

牙中丨配伍穴位:颊车穴、下关穴、听宫穴

耳鸣丨配伍穴位:翳风穴、中渚穴听宫穴

(1)听宫配翳风、风池治疗耳疾。

(2)听宫配合谷、颊车治疗牙痛。

(3)听宫配合谷、再根据患支配穴治疗三叉神经痛。

(4)听宫配下关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。

(5)听宫配听会、翳风、支正、中渚、足临泣治疗突发性耳聋。

听宫穴禁忌

针刺时应微张口,留针过程中不宜说话或做大张口等动作,以免滞针、弯针或断针。

听宫穴古籍摘要

(1)《灵枢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》:夫发蒙者,耳无所闻,目无所见……刺此者,必于日中,刺其听宫,中其眸子,声闻于耳,此其输也。

(2)《针灸甲乙经》卷十二:刺此者,必于日中刺其听宫,中其眸子,声闻于外,此其俞也。卷十一:癫疾,狂,瘈疭,眩仆;癫疾,喑不能言,羊鸣沫出,听宫主之。

(3)《针灸大成》卷六:主失音,癫疾,心腹满,聘耳,耳聋如物填塞无闻。

(4)《循经考穴编》:耳虚鸣痒,或闭塞无闻,或耳出清汁。

(5)《百症赋》:听宫、脾俞,祛残心下之悲凄。

(6)《针灸聚英》:主失音,癫疾,心腹满,聘耳,耳聋如物填塞无闻,耳中嘈嘈憹憹蝉鸣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