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信息
别名:碉、鸣蜩、蝒、马蜩、蟧、鸣蝉、秋蝉、蜘蟟、炸蟟
性味:味咸;甘;性寒
功能主治:清热;熄风;镇惊。主小儿发热;惊风抽搐;癫痫;夜啼;偏头痛
生长采收
来源:药材基源:为蝉科动物黑蚱的全体。
原形态:黑蚱,体大色黑而有光泽;雄虫长4.4-4.8cm,翅展约12.5cm,雌虫稍短。复眼1对,大形,两复眼间有单眼3只,触角1对。口顺发达,刺吸式,唇基梳状,上唇宽短,下唇延长成管状,长达第3对足的基部。胸部发达,后胸腹板上有一显着的锥状突起,向后延伸。足3对。翅2对,膜质,黑褐色,半透明,基部染有黄绿色,翅静止时覆在背部如屋脊状。腹总值发7节,雄蝉腹部第1节间有特殊的发音器官,雌蝉同一部位有听器。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栖于杨、柳、榆、槐、枫杨等树上。经过一个世代往往要12-13年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的大部分地区。
文献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1.《名医别录》:(蚱蝉)五月采,蒸干之,勿令蠹。 2.《本草衍义》:蚱蝉,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。始终一般声,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,升高处,背壳拆,蝉出。所以皆夜出者,一以畏人,二畏日炙干其壳而不能蜕也。至时寒则坠地。 3.《纲目》:蝉,诸蜩总名也。夏月始鸣。大而色黑者,炸蝉也。曰蝒,曰马蜩,《诗》五月鸣蜩者是也。头上有花冠,曰螗蜩,曰蝘,曰胡蝉,《荡诗》如蜩如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各家论述:1.《本经》:主小儿惊痫,夜啼,癫病,寒热。 2.《别录》:主惊悸,妇人乳难,胞衣不出,又堕胎。 3.《药性论》:主小儿惊哭不止,杀疳虫,去壮热,治肠中幽幽作声。 4.《唐本草》:主小儿痫绝不能言。
蚱蝉的用法
长期的出现耳鸣,以及耳内有蝉鸣声,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处理:
1.自查近期是否有长时间的熬夜、身体过度疲劳、精神过度紧张等情况发生。如果有可以通过改善睡眠时间、调整睡眠规律、适当的放松心情等方式来缓解,同时观察耳鸣是否有好转。
2.耳鸣仍没好转,建议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、耳内镜检查,以及耳部CT等检查,明确是否存在耳内的炎症感染性疾病,或者是肿瘤性疾病。如果不存在耳部的疾病,要进一步筛查是否有造成耳鸣症状的高血压,或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,明确造成耳鸣症状的病因对症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