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信息
别名:紫苏茎、苏梗、紫苏枝茎、苏茎、紫苏杆、紫苏草
性味: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:理气宽中;安胎;和血。主脾胃气滞;脘腹痞满,胎气不和,水肿脚气,咯血吐衄
生长采收
来源: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紫苏或野紫苏的茎。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30-200cm。具有特殊芳香。茎直立,多分枝,紫色、绿紫色或绿色,钝四棱形,密被长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-5cm,紫红色或绿色,被长节毛;叶片阔卵形、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4-13cm,宽2.5-10cm,先端渐尖或突尖,有时呈短尾状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有时锯齿较深或浅裂,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,上下两面均疏生柔毛,沿叶脉处较密,叶下面有细油腺点;侧脉7-8对,位于下部者稍靠近,斜上升。轮伞花序,由2花组成偏向一侧成假总状花序,顶生和腋生,花序密被长柔毛;苞片卵形、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形,全缘,具缘毛,外面有腺点,边缘膜质;花梗长1-1.5mm,密被柔毛;花萼钟状,长约3mm,10脉,外面部密被长柔毛和有黄色腺点,顶端5齿,2唇,上唇宽大,有3齿,下唇有2齿,结果时增大,基部呈囊状;花冠唇形,长3-4mm,白色或紫红色,花冠筒内有毛环,外面被柔毛,上唇微凹,下唇3裂,裂片近圆形,中裂片较大;雄蕊4,二强,着生于花冠筒内中部,几不伸出花冠外,花药2室;花盘在前边膨大;雌蕊1,子房4裂,花柱基底着生,柱头2室;花盘在前边膨大;雌蕊1,子房4裂,花柱基底着生,柱头2裂。小坚果近球形,灰棕色或褐色,直径1-1.3mm,有网纹,果萼长约10mm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 这一变种与紫苏的区别在于:果萼小,长4-5.5mm,下面被疏柔毛,具腺点;茎被短柔毛;叶较小,卵形,长4.5-7.5cm,宽2.8-5cm,两面被疏柔毛。小坚果较小,土黄色,直径1-1.5mm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文献
出处:出自《本草蒙筌》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各家论述:1.《药品化义》:苏梗,能使郁滞上下宣行,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。其性微温,比枳壳尤缓。病之虚者,宽胸利膈,疏气而不迅下。入安胎饮,顺气养阴;入消胀汤,散虚肿满。 2.《侣山堂类辩》:紫苏枝茎能通血脉,故易思兰先生常用苏茎通十二经之关窍,治咽膈饱闷,通大小便,止下利赤白。予亦常用香苏细茎,不切断,治反胃膈食,吐血下血,多奏奇功。盖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浊气归心,肝主血而心主脉,血脉疏通,则食饮自化。《经》云,阳络伤则吐血,阴络伤则下血,通其络脉,使血有所归,则吐下自止。 3.《本草图经》:宣通风毒。 4.《本草蒙筌》:下诸气略缓,体稍虚者用宜。 5.《本草通玄》:能行气安胎。 6.《本草崇原》:主宽中行气,消饮食,化痰涎。治噎膈反胃,止心腹痛。 7.《得配本草》:疏肝,利肺,理气,和血,解郁,止痛,定嗽,安胎。
紫苏梗的用法
患有喉血管瘤的患者不建议随意吃紫苏梗。
首先,紫苏梗作为一种中药,具有一定的镇痛、镇静、利尿、健胃、解毒等的功效,但是对于喉血管瘤并没有明确的治疗或缓解功效,因此,即便是吃紫苏梗,收益也不大。
另外,随意单独地食用某一种中药,还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肝肾等功能造成负担,同样不利于病情的痊愈。对于患有喉血管瘤的患者,使用中药治疗效果通常并不明显,临床上还需依靠手术的治疗方式,对其进行抽血或切除等方式才可以治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