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信息
别名:竹蓐、竹肉、竹菰、竹蕈
性味:甘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:补气养阴;润肺止咳;清热利湿。主肺虚热咳;喉炎;痢疾;白带;高血压病;高脂血症;抗肿瘤的辅助治疗;一般养食品
生长采收
来源:药材基源:为鬼笔科真菌竹称、短裙竹荪的子实体。
原形态:1.竹荪菌蕾球形至倒卵形,污白色,具包被,成熟时包被开裂,柄伸长外露,包被遗留柄基部形成菌托。成熟的子实体高12-20cm。菌托白色,直径3-5.5cm。菌柄白色,中空,基部粗2-3cm,向上渐细,壁海绵状。菌盖钟形,高宽各3-5cm,有明显网格,顶端平,具穿孔,上有暗绿色、微臭的粘性孢体。菌裙白色,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,具多角形网眼,直径0.5-lcm。孢子光滑,椭圆形,(2.8-3.5)μm×(1.5-2.3)μm。 2.短裙竹荪菌蕾卵圆形,污白色,内含白色胶质。菌柄圆柱形,长8-13cm,径2-3cm,白色,海绵质,中空。菌盖钟形,顶端有穿孔,四周具网络。橄榄色,有臭味,(3.5-5)cm×(3.4-4)cm。柄上的网状菌裙较短,下垂仅达柄的中上部,网眼呈不规则多角形。孢子椭圆形,(3.8-4.5)μm×(1.5-2)μm。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竹荪生于竹林或阔叶林下,枯枝落叶多、腐殖质的厚层土中,也兼生于腐木上。夏、秋季单生或群生。 2.短裙竹荪生于竹林下及混交林下。多在7-9月单生或群生。 资源分布:1.竹荪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 2.短裙竹荪分布于西南及黑龙江、吉林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文献
出处:1。本品以竹蓐之名始载于《食疗本草》,云:“慈竹林夏月逢雨,滴汁着地生蓐,似鹿角,白色,可食。”2.《酉阳杂俎》云:“江淮有竹肉,大如弹丸,味如白树鸡。”以上所述“竹肉”当指本品,“大如弹丸”是指该菌的菌蕾。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各家论述:1.《菌谱》:“生竹根,味极甘,当与笋通谱,而菌为北阮矣。”2.《纲目》:“此即竹荪也。生朽竹根节上。状如木耳,红色。味如白树鸡,即此物也。惟苦竹生者有毒耳。”
竹荪的用法
竹荪的营养价值
竹荪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寄生在枯竹根部的隐花菌类的食物。其蛋白质中由于谷氨酸含量高,故其味道十分鲜美。竹笋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如钙、磷、钾、镁、铁等,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。竹荪中富有多种酶和高分子多糖。竹荪具有保肝、减少腹壁脂肪堆积的作用。对于高血压、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。它还具有补气养阴、润肺止咳、清热利湿、益气补脑、滋补强壮、宁神健体的功效,能够治疗肺气虚、高血压病、咽喉炎、外感风热咳嗽、细菌性痢疾、白带异常、神经衰弱、肠胃疾病、高脂血症等病症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竹荪营养价值丰富,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,含有能抑制肿瘤的成分,可以作为抗肿瘤的辅助治疗。